伊斯蘭之光
  目前位置:首頁>>嚙踝蕭痚妧A>>き虼|
探索朝覲內心世界的電影
2007.3.14  5:39:50 PM      閱讀14730次
 
    文獻紀錄片《麥加的內心世界》(Inside Mecca)﹔編導﹕艾尼莎•麥赫迪﹔2003年出版﹐長度57分鐘。



  編導艾尼莎•麥赫迪用鏡頭跟隨了三位朝覲者﹐從他們世界三個不同的出發點﹐直到共同終點站麥加﹐細緻拍攝他們一路活動﹐表現了現代穆斯林的虔誠功修。 這部電影在拍攝完成之後﹐就由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發行﹐經過剪接和編輯﹐成為一部放映一小時的文獻電影﹐最初在美國全國電視網上播發。 嗣後﹐由於觀眾濃厚的興趣和推薦﹐《麥加的內心世界》流傳到社會各界﹐如高等院校、學術團體、教會、猶太會堂﹐成為非穆斯林民眾了解伊斯蘭的生動音像資料。 美國清真寺伊瑪目葉海雅•衡蒂說﹕“這部電影如同文化橋樑﹐聯結了不同信仰的人互相了解。 那些有經人的宗教信徒(基督教徒和猶太人)應當看到他們與穆斯林同享的信仰精神和歷史本源。”


  最近﹐電影編導艾尼莎女士和伊瑪目衡蒂與其他兩位穆斯林學者組團到埃及和中東國家旅遊訪問﹐並且一路放映這部文獻片電影﹐收集阿拉伯觀眾的反應。 這四位“民間外交家”希望通過他們對社會的廣泛接觸﹐向他們展示報導穆斯林正面生活的電影﹐可以促進不同國民和宗教信徒的互相信任和了解。 電影的主題是不同種族的穆斯林﹐來自不同的國家﹐都走向麥加朝覲﹐表現了全世界穆斯林的共同教義原則﹐突出了穆斯林敬畏真主的精神世界和善良的人性。


  艾尼莎女士是電影和媒體製作老手﹐曾有二十多年工作經驗﹐以報導和表現穆斯林生活為專業主題。 她說﹕“在美國發生了9-11事件之後﹐美國人民更需要了解伊斯蘭的真相。” 她曾經四次到麥加採訪和取景﹐深入拍攝許多不為大多數人注意的生活細節﹐如用純金絲線編織克爾白黑絨罩幕的工廠和朝覲結束後麥加郊外的古爾邦節宰牲廠。


  沙特阿拉伯政府放寬對西方國家派遣媒體和記者進入麥加的採訪﹐所以艾尼莎有機會多次訪問﹐並且獲得允許參觀許多不對外的地方和機構﹐例如許多伊斯蘭前的歷史遺跡。 她在介紹麥加歷史的片段中﹐引用了許多沙特檔案館保存的歷史資料和文獻﹐說明克爾白是一座受到阿拉伯人尊崇最悠久的歷史建築。


  在電影的表現方面﹐艾尼莎女士採用了許多歷史圖片﹐介紹與克爾白有關的歷史故事和先知﹐如易卜拉欣。 有些基督教會和猶太人組織對先知易卜拉欣握刀向他的兒子刺去表示不滿﹐但是在任何經典中都沒有禁止的經文。 伊斯蘭的禁令只是不許可把先知誤作造物主崇拜﹐但是尊重歷史。 儘管她的作品有某些表現的缺點﹐但是各宗教都諒解編導的良苦用心﹐希望大家看到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源自同一系列的先知﹐互相應當有對話的歷史基礎。


  《麥加的內心世界》不僅表現了三大宗教同源的事實﹐而且表現了全世界不同人種接受的共同信仰。 這三位被鏡頭追隨的主角﹕易司瑪儀從馬來西亞出發﹐是公司經理﹔哈利德是南非人﹐原是一名基督教福音傳教士﹔第三位是美國大學女教授菲德爾瑪﹐她是愛爾蘭血統的美國人﹐原來也是基督教徒﹐二十五年前歸信伊斯蘭。 三個攝影組同時在三個不同的出發點開始拍攝﹐不僅是這三個人的個人生活﹐而且表現他們的文化背境和穆斯林親朋好友﹐例如在出發前送行的教友們。 在這些人群中﹐電影充份表現了穆斯林社會的混合民族成份和許多文化的綜合性。


  編導所要表現的一個內涵的精神是﹐伊斯蘭這個國際宗教﹐被全人類所接受﹐成為他們的民族文化。 這三個人中﹐沒有一個是阿拉伯人﹐第一位是馬來西亞的商人易司瑪儀﹔然後是南非黑人﹐原福音傳教士﹐他有比其他人有更多的宗教和歷史知識。 第三位是菲德爾瑪﹐她是一位女士﹐愛爾蘭血統的“純種美國白人”﹐在她身上集中了許多象徵意義。 這兩位原是基督教的信徒﹐他們沒有資格進入伊斯蘭的聖城麥加﹐但是他們都歸信伊斯蘭成為新一代穆斯林。 菲德爾瑪教授在面對克爾白時的激動自白說﹕“真主啊﹗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父親是誰﹖ 今天我歸信了伊斯蘭﹐就這樣來到這裡。”


  《麥加的內心世界》是艾尼莎從事文獻電影以來最勞神的力作﹐她從內心裡希望代表出生在美國的阿拉伯後裔向世界表明他們的信仰屬於全人類。 伊斯蘭容納了全世界各民族文化﹐集中表現了共同的心理和道德準則。 她的下一步規劃是到法國去﹐打算拍攝一部法國穆斯林社會的文獻片電影﹐題目是《和尚與穆斯林﹐在阿爾及利亞找到了共同信仰》。

  www.islamonline.net/servlet/Satellite?c=Article_C&cid=1172571417260&pagename=Zone-English-ArtCulture%2FACELayout
 

   
將本新聞發給好友


伊斯蘭之光工作室(islam.org.hk) 版權所有©